立即注册 登录
绿野自助户外活动网站 返回首页

豌豆的个人空间 https://old.lvye.org/?31870 [收藏] [复制] [RSS]

日志

中国不应依赖低成本 (ZT)

已有 34 次阅读2006-12-8 13:56 |个人分类:驴行天下

原帖链接:http://www.neworiental.org/Default.aspx?TabID=1130&InfoID=135611&SettingModuleID=3595 大前研一被英国《金融时报》称为“日本唯一成功的管理学大师”,以下是他对中国发展的一些看法。   中国人有点急躁   我在中国书店里看到一本书叫《西方百部管理经典》,竟然可以浓缩至200页的篇幅。只想阅读管理书籍的摘要,只想在5年之内就赶上日本花了50年所学的东西,这正是中国打算做的。我觉得有点急了。   管理是个连续反馈的过程。从自己的,还有别人的错误中吸取教训,不断试验,不断积累能力。如果你只是这样学习,然后匆匆忙忙采取行动,或者是让其他人来对给织进行改造,这简直就像个人造的孩子。中国的趋势是这样的:如果你赚了钱,政府会给你批地,让你发展壮大。5年后,你就成了开发商,地皮升值后,就卖出去。中国的机会太多,以至于中国的经理人很难专注于某个领域,并在该领域做出卓越的成绩。   但专注是赚钱的惟一途径。可口可乐公司专心做可口可乐,成为世界消费品领域的领先者。丰田专注于做汽车,成为日本利润最为丰厚的公司。进入一个行业,专业化,然后全球化,这才是赚钱的惟一途径。如果你并不擅长做某事,但政府让你做,特许你做,那么结果你什么也做不好。   如果形势有所改变,比如更多优秀的跨国公司进来,中国加入WTO等等,届时这些中国公司会垮掉,就像韩国那样。开放后,50%的韩国大厂都垮掉了。所以我给中国企业家的建议是,专注于某个小的领域,争取在这个领域做到最强,还需要时间。   但这跟中国的文化不符。中国的文化是宁当鸡头,不做凤尾。中国公司不会教给你太多东西,因为它们认为你呆不长,可能随时走人。日本公司则认为你会终生服务于同一家公司,所以会教给你更多的东西。中国的家族企业,权力倾向于集中在家族内部。所以,中国企业很难在世界范围内取得成功。国内市场很大,中国企业能在国内取得成功。生产电视机可以成功,生产什么都能成功。但我认为这种模式不会长久。   降低成本有局限   引进完全不同环境下的管理理论,比如说美国的、日本的、欧洲的,这并不可取。毕竟现今在中国做企业,环境不同。在如何管理人员、如何运转整个组织、如何在管理中运用IT技术这些方面倒是有些通用的理论。但是谈到成功的关键因素,中国的企业必须找到未来获利的来源。利润来自于实力,而不仅仅是成本更低。降低成本的同时,要努力做得更好。为了做得更好,你必须有自己的技术秘诀。否则,别人很容易仿造。竞争的结果就是被迫不断降价。这就是我为什么要你经济地看待日本管理的原因。   战后20年,日本的产品靠价格取胜,是著名的“一元货”。日本的产品一直在美国的低端市场进行销售。70年代的能源危机后,日本的汽车因为省油,受到美国人的欢迎。就在那个时候,日元开始升值。日元大概升值了4倍。为了赚钱,日本企业努力提高生产力,削减成本,但这还不够。我们不得不创新、再创新,这样我们的产品才能获得更高的定价。我们在美国的汽车售价从9000美元涨到25000美元。只有通过不断改进产品质量,才能获得美国消费者的认可,让他们愿意购买我们日产的汽车。这是20年前的事情了,日本企业获得了成功。丰田仍旧是利润最为丰厚的公司,无论汇率如何,总能赚钱。本田、富士胶卷都生存了下来。我觉得中国的管理层并没有意识到人民币升值压力所包含的真正内容,也不知道在建立品牌过程中要做哪些事情,不知道品牌的意义。台湾公司也没有世界性的品牌,宏基算个品牌,但并不在世界前100个品牌之列。韩国的三星倒是进入世界品牌100强的行列,但日本之外的亚洲公司只有一个做到了世界品牌。品牌非常重要。品牌是你能比竞争对手卖价更高的惟一原因。否则,中国制造的产品只能采用贴牌的形式,比如说在沃尔玛超市、希尔斯百货销售的中国彩电。贴牌的方式没有办法取得成功。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工资水平也会水涨船高。如果不涨工资,工会就会组织反抗,韩国就出现了这种情况。   中国的一些人士认为,他们根本不需要向日本学习。我不这么看。货币升值,作为成本的工资上涨。你不可能永远剥削中国的劳动力。现在劳动力供给还很充裕,但总有一天劳动力的需求就会上去。当劳动力需求增加的时候,劳动者就成了消费者。劳动者成为消费者,这里的市场就会更有吸引力。管理者必须要考虑,如果仅是靠剥削劳动力维持生产成本的低廉,这样做会有两个问题:第一,国内市场的购买能力得不到发展和增强;第二,这些企业会遭到拥有品牌和渠道的企业的压榨。这些好产品在中国生产,但中国并赚不到钱,因为人人都能做。沃尔玛、希尔斯以及其他的品牌企业充分利用中国低廉的生产成本。利润流向这些品牌企业,而不是中国企业。现在大家都说海尔、TCL的产品真便宜,每个人都说好。但两三年后,人们会发现海尔已经走向世界。海尔要做世界品牌。   相信我,成为世界品牌需要20年的时间。日本公司,像索尼、东芝、雅马哈都是如此。30年的路不可能5年走完。建立品牌是个10到20年的漫长过程。成本昂贵,企业要不断提高定高价的能力。我认为日本企业的成功案例、失败案例,都值得中国企业学习。建立品牌的过程不是三两句话说得清楚的。对于像我这样同日本一起走向全球化的人来说,建立品牌的过程极具挑战性,我还没见到哪个中国企业家为此做好了准备。每个人都很着急。他们会说,大前研一先生,让我们明天就开干吧,政府批给我们三十平方公里的土地。关注点应该在产品上,他们关注的是机会,如果你不做,别人就会做。   改变“世界小姐”心态   那么,该如何促使他们转变观念呢?需要大的打击吗?   这个问题很好。就像世界小姐,5年之后她也许就不再漂亮了。所以当她漂亮的时候,应该努力做点事情,比如说拿个MBA学位。结果她既是美女,又能赚钱。这并不容易,中国遇到的挑战也差不多,因为中国现在就是一个世界小姐心态,谁都在围着她转,投资机会以及各种建议纷至沓来。每个国家都想跟中国结亲。中国的现状很好,但很难说5年之后会不会碰到麻烦,10年之后中国也许会真的陷入困境。如果你问我该如何让世界小姐安下心来学习,我觉得这的确是个挑战。也许你知道答案,但我不知道。这很困难,这也是我为什么说没有遇到哪个中国管理者正在花时间做正确的事的原因。中国太向美国看齐了,美国是很难学的,因为它的很多东西已经成型。中国可以向韩国学习,因为他们也在经历发展,最近也犯了错误。中国也可以向日本学习,日本是汇率升值后仍能幸存的少数国家之一。德国和日本是仅有的两个汇率实现浮动制后反而走强的国家。其他国家,包括巴西、墨西哥、韩国等,在汇率实现浮动制后却疲软。   为什么德国和日本可以例外?因为两国在某些领域的经营是最好的。德国的机械、化工、医药、汽车都是世界最好的。日本也有这样的发展趋势。两国的经济发展很相似。两国的人均GDP也差不多。巴西、墨西哥、俄罗斯这些国家实行浮动汇率以后,情况如何呢?索洛斯这样的人物,在墨西哥卖出本国货币,进行套利交易。俄罗斯的情况也是如此。我觉得中国实行浮动汇率以后,未来几年的危险在于很多资金流向中国,人民币变得坚挺。但当人民币升值到一定水平,套利者会抛出人民币,情况就会像几年前的巴西、墨西哥、俄罗斯。所以,只要财政状况允许,中国就不要实行浮动汇率。中国现今的优势在于成本。金融套利者很善于利用地区差异。他们可以放出中国情况不妙的说法,一旦谣言散布开来,人们都会套现。琢磨一下日本和德国过去35年的经验,尤其是汇率开放之后,看看他们采取了哪些措施,如何生存下来的。我认为中国并没有做好开放汇率的准备,中国的经营者也没准备好。现在中国有4000亿的外汇储备,尚能防御。因为巨额储备的存在,中国的中央银行相对于其他国家,可以抵挡的时间更长一点。但当差异消失时,抵挡起来就会很困难。   我刚读完你在台湾出版的《China Impact》,书中你好像很乐观。   我不是很乐观。但对于中国,我的态度比较乐观。1998年朱骁基实行改革后,中国从根本上开始进行权力分散。辽宁的薄熙来省长,大连的夏德仁市长都是很聪明的人,着眼考虑未来的发展。这个国家现在有很多经济发动机,我数得出的大概有20个人口超过300万的城市,以及160个人口超过百万的城市。这些城市市长的业绩考核指标是GDP连续两年7%的增长率。这很好,这跟以前的机制完全不同。竞争机制的引入令我感到乐观,它们之间竞争全球范围内的资源。也许有的城市搞不好,但总有些城市能成功,可以一直这样竞争。但是货币机制是个难题,因为这是全国范围的。所以我认为在人民币完全放开前,一定要规划好:除了中央银行,每个地区究竟允许他们保留多少货币储备。   你认为中国政府更适应信息时代?   是的。我对中国持乐观态度。因为相对来说,中国也会犯错误,但其他国家是每天都在犯错误。我认为中国人应该感谢朱骁基,感谢他在国有企业分权方面做出的努力。目前中国之所以有这么多龙头,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这个拥有全国性垄断企业的政府。现在不只是北京一个声音。在上海,可以听到来自三四个不同地区的声音;在苏州,也有两个开发区。如果你去苏州市,市长会对你发生邀请。但如果去开发区,他们会极力邀请你到开发区,而不是去苏州城。竞争是中国目前实力的主要来源。   如何看待东部沿海地区和西部内陆地区的关系?   这的确是个大问题。政府想振兴东北,发展西部,邀请外国资金进入。但这根本不可能。资本是跟着回报走的。我们去过墨西哥、巴西等国,听从政府的建议,然后我们失败了。但这时政府又发生了改变,我们去找政府,政府却说:“别找我,我可什么都不知道。”政府是会变的。所以你就得靠本能。中国内陆的一些城市可以发展得不错,但中国目前并没有统一的发展计划,这是不可避免的。与此同时,随着税收、中央财政收入的增加,中央可以把一些收入再分配给东西以及西部地区。最终,这些地区会发展成为计划经济,我不认为内陆地区应该实现全面的工业发展。   我接待过20位辽宁来客,希望我能给东北的发展提些战略方案。我是辽宁省的经济发展顾问。薄熙来希望我能在这方面出谋划策。我们一起谋划如何能吸引到世界各地的资金。但我认为他们应该有自己完全不同的战略。目前我正在寻找,毕竟,我已经帮助过很多公司和国家制定发展战略。制定战略的第一步是描述问题,辽宁方面曾来上海这边和我探讨这个问题。时间有限,但让我给出答案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这很具挑战性,也需要花上5年或者10年的时间。但我可以说说山东。日本80%的蔬菜都来自山东。对我们来说,山东很重要。不幸的是,几年前,日本媒体连篇累牍地报道卷心菜和菠菜中的农药残留问题。这对农民们起到了很好的警示作用。现在,农民们都明白日本的需求了。现在,山东菜更让人放心。这是学习,他们为此付出了昂贵的学费,但今天山东已经成为了日本的厨房。山东农民努力迎合日本主妇的口味。菜农卖菜的时候是以吨计,但在日本,买菜是以克计量,价格很贵。菜农了解这个情况后,针对日本市场做出调整。菜农们顺利渡过了危机。对日本市场来说,他们做得更好了。   这就是市场主导的观念。这种事情每天在每个公司都会发生,每天在全球各个市场都是如此。意大利需要石屋,北欧人住木屋,在美国则需要建造大房子。美国的知识分子希望把一些东西挡在门后,而蓝领阶层则希望把音响、电视放大地板上,露在外面。日本公司可以为超过100个的细分市场提供不同的电视机,这个过程花了最少20年。中国的产品虽然成本很低,但却进不了高端市场。之所以说山东菜农的例子,也是这个意思。他们不是抱怨,没有对抗,而是学习,坐下来谈问题。现在他们懂得要用什么化肥,什么杀虫剂,知道该如何处理蔬菜。   司机要关注路况   我可以给出一些具体的例子,也许会有些矛盾。我正参与这两个省份的发展战略的制定。驾车是个很好例子。你为什么会遇到交通意外?是道路选错了,还是你的车不适合在这种路上跑?还是驾驶技术不够好?可能的原因有两三种:路况,弯道以及驾驶技巧。我能帮助的是驾驶技巧的提高。我自己在世界各地跑过不同的道路。所以能帮助提高驾驶技巧。但是如果司机只有两年的经验却想驾驶法拉利赛车,想跑山路,想达到时速250公里的速度,那我无能为力。速度是个问题,谁都想跑得更快。他们担心的是:一旦我停下来,跑在这路上的就成别人了。中国的劳动力成本优势,现在正是慢速、稳健前进的好时候。有些事情可以做得很快,但是要不要花时间来进行人才发展?他们需要向他人学习,而不仅仅是掌握驾驶技巧。   同时也要不断关注路况,这一点在中国常常被忽视。如果有人追求财富,其他人也会如此。每个人都从银行借款,金融泡沫就这样产生了。很少有人真正注意路况,似乎他们是坐在别人的车上。这种心理状态很不好。所以我说驾车是个很好的例子。如果车开着不舒服,可以换辆车,尼桑、沃尔沃都可以。因为路况的原因,法拉利跑车不适合你。你需要不断提高驾驶技巧。技巧的提高需要老师的指导。面对威胁,你要表现得很谦逊。我要说的是,这个过程很重要。没有通用的理论。没有快速的框驾可以利用。我所建议的框驾就是向新加坡、韩国、日本、美国、北欧、爱尔兰学习,也要吸取印度的教训。巴西、墨西哥、俄罗斯的经历也可以借鉴。   你认为中国正处在十字路口吗?   我认为从1988年起,5年的改革换来了如今中国的巨大信心。胶东半岛,天津、福建,尤其是福州和厦门,各自的前景都不同。所以说,没有通用的理论。在考虑福建未来的时候,它和台湾的关系就显得很重要。其他省的发展则无需考虑这方面的问题。广东东莞的发展也许会有问题,因为那里的企业都是台资的。所以,一切依赖于许许多多的假设条件。所以说,概括很难。每个地区都有不同的地区战略。所以,中央应该让各地区自己制定5年计划。不能只用7%的年增长率作为考核指标,增长只是结果。一些地区应该放慢发展速度,好好规划一下未来,然后再度起飞。中央要求除非连续两年保持7%的增长率,否则就得下台,这样的标准好像有点高。无论如何,都要向成功者表示祝贺。我要提醒的是,如果你是司机,要注意路况,路并不都好跑。如果你是世界小姐,你也会一天天变老,也要为自己30岁的时候作些打算。 豌豆:比较直观的感受是关于“世界小姐”的比喻,挺贴切,也容易懂。相信未来更美好,是建立在现在努力学习改变的基础上的。

路过

鸡蛋

鲜花

握手

雷人

发表评论 评论 (4 个评论)

回复 Larry666 2006-12-8 15:03
说得太好了!但是,不一定人人都喜欢。 如果我是私营企业老板,平心而论,眼下我也不敢去实施这样的理论: 在这个大环境里,谁不想首先保护好自己的利益啊?
回复 豌豆 2006-12-8 16:35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我现在看到春风得意的人或事,总想看看十年后是否还是如此得意,如果还是的话,那我就佩服现在的他(它) 8-)
回复 妹岛 2006-12-8 16:52
好文,收藏
回复 三脚猫 2006-12-8 18:51
:-) 没错,但是谁也不想自己另辟溪径啊~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立即注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