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注册 登录
绿野自助户外活动网站 返回首页

豌豆的个人空间 https://old.lvye.org/?31870 [收藏] [复制] [RSS]

日志

《华为的世界》,世界的华为(ZT)

已有 52 次阅读2006-12-8 13:37 |个人分类:驴行天下

原帖链接:http://www.ceocio.com.cn/store/detail/article.asp?articleId=8936&Columnid=2815&adId=10&view= 作者:肖知兴 “中国人“太聪明”,但因为无法用制度、流程、系统把这种个体的“聪明”规范起来,5000 年都受穷。” 读吴建国和冀勇庆君的《华为的世界》,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描述的华为以巨大的代价,通过向IBM等西方公司学习,实现对“华为特色”管理的自我否定,建立起与国际接轨的管理体系的过程。 从1998 年8 月,IBM全球服务部负责的IT 战略与规划项目启动后,50 位IBM 顾问在华为一呆就是5 年,按照人均顾问费20 万美元计算,仅顾问费一项华为就支出5000 万美元。此外,华为还专门成立了一个配合IBM项目组的管理工程部,也有300多人。内部人士的估计是,整个变革项目的费用不低于10 亿元。这个期间华为的平均营业收入大概是200 亿元左右,而且还经历了2002年这个营业收入下滑的“华为的冬天”。 与人们对这个变革项目的抗拒而产生的心理成本相比,财务上的成本其实还是次要的。花大价钱请的顾问来了,做导入培训的时候,华为的管理层有趴在桌子上睡觉的,有迟到早退的,有质问顾问这个东西是否适合中国的情况、华为的情况的,也有直接告诉顾问,华为的流程比IBM还要先进的。好比一条航行了一半的木筏,为了抵御风浪,要在行进的同时改造成一条大船,任正非自入险境,面临的是一场凶多吉少的恶战。 而作为一个非凡的企业领袖,他的让人眩目的沟通能力在这种关键时刻往往大放异彩: “我们坚决反对搞中国版的管理、华为特色的管理。所谓管理创新,在现阶段就是要去消化西方成熟的管理。IBM是一个有80 多年悠久历史的公司,而华为还处在一个学生娃、课本式的幼稚管理阶段。我们一直摸着石头过河,但我们不希望掉到河里去。” “我最痛恨‘聪明人’,认为自己多读了两本书就了不起,有些人还不了解业务流程是什么就去开流程处方,结果流程七疮八孔地老出问题。你们一定要明白IBM是怎么做的,学习人家的先进经验。我们通过培训、考试上岗,即使他认为自己比IBM 还要厉害,不能通过考试也要下岗。” “我们让大家去穿美国鞋,让美国顾问告诉我们美国鞋是什么样子。至于到了中国后,鞋是不是可以变一点,只有顾问有权力变,我们没有这个权力。创新一定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创新。我们要把那些出风头的人从我们变革小组中请出去。” 任正非下定决心削足适履,提出了著名的管理学习“三化论”:先僵化,后优化,再固化。顶着这么大的压力,冒这么大的风险,因为他知道,员工主观能动性、团队合作精神、艰苦奋斗精神,也就是外界津津乐道的所谓华为“狼性文化”,并不能包打天下。虽然,以国内标准衡量,华为是相当成功的公司,但因为管理系统的薄弱,华为的管理水平与国际同行的差距还相当大。华为每年把销售收入的10%投入研发,但研发的效益仅仅是IBM的1/6。供应链方面,华为订单及时交货率只有50%,而国际领先公司为94%。库存周转率3.6 次/ 年,但国际领先公司为9.4 次/ 年,订单履行周期长达20―25 天,国际领先公司为10天。从人均销售额比较,华为的100万元人民币与国际领先公司的50 万美元同样相差悬殊。 任正非感慨,中国的问题是中国人“太聪明”,但因为无法用制度、流程、系统把这种个体的“聪明”规范起来,5000年都受穷。其实,中国的问题同样可以说是因为中国人“太勤劳”,同样因为无法把这种个体的“勤劳”规范起来,5000 年都受穷。走遍全世界,哪个国家的人像中国人过得那么辛苦? 《华为的世界》披露一个让人深思的细节:1996 年的时候,华为人几乎天天加班,但企业的人均销售才57 万元;到了2005年,完成流程变革项目的两年之后,加班现象越来越少,人均销售收入却接近150 万元。华为终于走出了一条不靠个体的“聪明”、“勤劳”来生存的新路子。 只可惜,中国企业界,能在任正非这个层次上认识到西方管理的价值,放下身段向西方企业学习,从而让自己的企业与国际接轨,从容地走向世界,像华为一样成为“世界的华为”的人实在太少。我做管理学教师,最害怕碰到的就是那种向我引经据典,大论中国式管理的好处,管理学的精髓中国古已有之,我们不需要向他人学习,西方人不比我们高明,假以时日,中国企业必然独步天下之类的老板。他们政治上正确,话往往也讲得慷慨激昂,再加上给同学一种微妙的解脱情绪(哦,原来我们本来就有,那就不用这么费力在这里苦学了),做教师的,简直是哭笑不得:你要是不承认我们有向西方学习的必要性,那我们确实就没有在这里讨论管理的共同基础了。私下里,我心里想说的是,你要是选择“义和团式管理学”,信奉“刀枪不入”,那就悉听尊便,看看洋人的子弹,长不长眼睛吧。 这种老板的企业往往做得并不大,但却颇有天下商道尽在掌握的自得之态。仔细了解,他们的所谓生意,却多半是那种神神鬼鬼的官商、盗商型(定义见上期专栏《城市与商业》)的买卖。这也难怪他们这么想,形形色色的权钱交易、坑蒙拐骗的权术技巧,我们确实有几千年的文化积累,不说别的,一本《三国演义》就足够把美国人砸晕,确实轮不到他们来做我们的老师。 (肖知兴,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管理学教授。xzhixing@ceibs.edu) 豌豆:我非常赞同任正非关于中国人“太聪明”、“太勤快”的看法,和我在实际企业中看到的是一致的,周围都是自以为聪明勤快的人,事情却没做好,每个人却都觉得很辛苦压力大。我自己也是一样,现在正在学习改正:-D

路过

鸡蛋

鲜花

握手

雷人

发表评论 评论 (4 个评论)

回复 Larry666 2006-12-8 14:48
管理是一门科学,比较复杂。很多国外的成功管理理论及措施无法在国内企业真正实施,或者实施起来很不顺。为何? 要知道,人家的那些条条框框的实施,必须有一个核心的条件来保证: 企业私有制;和政府官员不具备左右企业经营的特权。不难发现,前提条件相左,如何能顺? 一旦不顺,聪明的中国人就发明“中国特色”。到头来,只能是“四不像”,种种规章,不免流于形式。甚至变个法子,给企业造成更大的浪费。 那些自以为是的企业主,毕竟成不了大气候。他们永远成不了民族经济的脊梁。 自以为是,欢迎拍砖。 :-D
回复 豌豆 2006-12-8 16:32
我想是这样的: 既作“运动员”又做“裁判员”一直是企业改革面临的大问题,也一直在有应对举措,虽然结果还不完美。但如果把眼光放得足够长远,比如说是二十年三十年后,也许会不同,就像现在人们做了许多二十年前三十年前想都不敢想的事情。换句话说,就是现在还是“在路上”,应该相信有更好的未来 :lol:
回复 Larry666 2006-12-8 16:41
“在路上”自然令人宽慰。 可是,有些“尝试”是值得的,有希望的;而有些东西明知不可为,却非要为之。那背后的真正动机是什么? 等待吧,也许用不了20-30年呢。 “蓝蓝的天上白云飘......” :lol:
回复 Larry6633 2008-7-22 16:08
想不到,我当时还很时髦,和老驴讨论这么大话题!好笑。 是因为搂主最近复出,新驴志把我引来的。:-x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立即注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