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茨中教堂与天主教】
去茨中,先要到德钦。托青旅老板的福,我在13:45抵达德钦,刚好下午两点有一班车路过茨中桥。
车子沿澜沧江南下。车上除了我,还有几个当地男人。司机慢悠悠地开车,几个男人们聊天。我也并不着急。我喜欢那种融入当地的坦然、安逸的感觉。
下午四点,司机把我放在公路边。我沿着车辙下到江边,过茨中桥,走大路上升一段,再按照当地人的指引,从一条小路上山。
不知为何,每次独自出来,看见山路就兴奋。我爬了一会儿,心情大好。前方有岔路,一条通向茨中教堂,一条直上。我脑子抽了一下,选择了直上那条。然后,我就走到人家的田埂里去了……
一片菜地,接一片菜地,和徒步漓江那次一样一样的。我郁闷着往上爬,终于翻到了水泥路上。到村子了,第一感觉:好安静、好干净、好精致、好美……
我沿着水泥路往教堂方向走。彼时已快17点。我明白该先尽快找地方住下来,洗个澡,再出来吃饭溜达。可那时候,全身上下都不听使唤。这地方,细究起来,并没那么惊艳。可我就是觉得好美。
我在路边高墙上见到一排排像小树干一样的东西,仔细看,竟然是葡萄藤!是双居由。第一次见到葡萄园竟然是在茨中,我有种莫名的感动。不仅因为“第一次见到”,还因为“在茨中”。
走走停停,天色已晚,容不得我闲逛了。近些年茨中的游客多了些,村中很多小客栈。我随便找了一家,登记、入住、洗澡、吃饭。
那天正好是周三,教堂有小弥撒。饭后,我就着月色,慢慢踱到教堂。门开着,我独自往里走,是个小院子。教堂在正前方,周围包有一圈木制二层小楼,据说也是文物,年纪比教堂还大。
农历仿佛到了十五左右,月色无间。教堂里灯火辉煌,藏民们正在唱经,用的是藏文。我没有进去,而是坐在庭院里,安静默默地感受那晚的月色、静谧、明亮的教堂,还有藏民们悠扬的唱经声。
对茨中来说,我是个旁观者。但对我来说,这里简直是天堂。
由于茨中坐落在山谷,待太阳露出头,已是早晨九点半。晨光洒在教堂顶上,村子里的人都已开始劳作。偶尔还有鸡叫声。我在村子里踱步,看远处山麓、看天、看云、看漫山遍野的葡萄园。
1905年藏区频繁爆发驱洋事件。著名的“阿墩子教案”和“维西教案”导致多名神父被害。1911年清政府赔款重建了茨中教堂。现在教堂西北侧的葡萄园里,还安葬着两位外国神父。
我特意去看了看。西式的墓碑,上面有十字架。其中一个墓碑上刻字:“伍许冬神父之墓。该神父出生于法兰西国。死于公元一九二〇年茨中天主教堂。”墓碑附近有一棵桉树、一棵月桂树,均已近百年。据说,这是当年的传教士为解思乡之愁,将从欧洲带来的种子,亲手种在了茨中。
墓碑坐落在一片葡萄园中,前后均是大片葡萄藤。当年由传教士带来的葡萄品种,也因此躲过欧洲的“根瘤蚜”灾,和茨中教堂一起,在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对当年的传教士来讲,这大概是最好的安慰吧。
教堂今天没有活动,神父在一旁的小操场和孩子们聊天。看见我来,特意又打开教堂大门,许我进去参观。茨中教堂已有近百年历史,里面空无一人。阳光透过窗子洒下来,落在斑驳潮湿的墙壁上,仿佛凝固了时光。
这是座“中西合璧”式的教堂,正面的钟楼为三层,屋顶有着典型的中国式传统飞檐,钟楼的最高处竖立着十字架。
听神父说,教堂还可以住。但接待能力有限,神父也怕吵,所以只是偶尔接待一下游客。刚巧我在路上的两个朋友,lulu和小强,今天也要来茨中。我大喜,赶紧把他们招呼了过来。
教堂后面是神父自己的小菜园和葡萄园。中午,从菜园里随意拔点蔬菜,买点村民自养的“溜达猪”和“溜达羊”,两热一凉一个汤,吃得我心满意足。
下午去附近的山上晃(好美啊),神父特意带我们参观了松赞酒店。谁能想到,在这样的大山里,还能有这么漂亮的居所呢。神父先行回教堂了,我们三个大惊小怪了一阵,和酒店小哥儿聊了起来。小哥儿是纳西族人,帅帅的小伙子,答应我们晚上来教堂一起吃饭。
于是那晚,我们在滇西北的大山里,在茨中,在天主教堂下,吃火锅、畅饮玫瑰蜜红葡萄酒,天南海北神侃……阁楼外,月色无间。
lulu说,她曾在之前的路上遇到一个活佛,告诉她“今世遇见的人,都是前世的缘”。这让我想起那句“世间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别重逢”。没错,我又有点感动了。谁能料到这一路有那么多美好的际遇。我只感念,茨中,我来了。
——2015年12月2日于泸沽湖畔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