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景点简介
1.晋国古都博物馆 博物馆一展厅内景第一部分即东楼一层展厅为晋国历史展示部分,采用实物图版相结合,反映丁从叔虞封唐到春秋争霸、三晋崛起的历史过程,重点介绍晋侯墓地、上马基地、乔村基地出土的文物及晋国军事、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内容。 第二部分为东楼二层、西楼一层,重点介绍古都新田,共分三个专题:东楼二层为两个专题,新田古都部分,介绍古城分布、分类、发掘观场照片及出土的建筑构件;晋国手工业部分,重点介绍侯马铸铜遗址出土的陶范及铸铜工艺流程、陶范分类及铸铜业对晋国经济的重要作用,同时介绍制陶、制骨、制圭等手工业:西楼一层为第三专题,介绍晋国军事、文化、祭祀及墓葬,军事方面主要有战车模型,军队编制、阵形;文化方面有侯马盟书艺术,音乐家师旷及文学艺术;祭祀方面通过图版与实物相结合方式,说明“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以及“左祖古社”频繁的祭祀活动和众多的祭祀地点;墓葬部分介绍西周、春秋、战国三个时期墓葬排列顺序、等级出十文物。
2.仇氏石牌坊 仇氏石牌坊及碑亭位于郭家庄村南部,原夏县通往绛州的古道两旁。自北向南依次为仇毓镜神道碑楼、仇氏三兄弟碑亭、节孝坊、仇氏五兄弟碑亭、仇母赵太君节寿碑、仇母薛太君节孝碑。
3.薛嵩墓 薛嵩,名尹,字嵩(?—772年),河东万泉(今万荣县)人。薛仁贵之孙,父亲薛楚玉曾经担任范阳节度使。算得上是将门虎子,年轻时以臂力骑射闻名,为人豪迈。 曾平安禄山之乱,任尚书右仆射兼御史大夫,相州刺史,照文军节度史,封平阳郡王。该墓坐北朝南,占地832平方米。由墓室、甬道、天井、过洞、壁龛、墓道组成。墓冢封土高2.45米,周长91米。墓前有唐大历八年(773年)神道碑一通。现存石羊两尊。甬道内保存有约20平方米的壁画。
4.司马光祠和墓 司马光茔祠占地百余亩,平方旷达,规模宏丽,分四大部分: 茔地:占地面积约50亩,司马光本人及其先祖多人均归葬于此。古冢垒垒,树木森森,石刻遍布,气象肃穆雄浑。每逢深秋季节,松柏翠拥,秋柿尽染,红绿相映,景色极丽。 祠堂:创建于宋,历代重修,现存为清乾隆二十七年(公元1726年)规制,迎面是五间“杏花碑”亭,内藏宋苏轼撰文并书石、金代摹刻的《司马温公神道碑》(俗称“杏花碑”)。后为祠堂,正殿五间,东西厢房十间。殿内祀温公四代先祖塑像。 余庆禅院:为北宋英宋治平二年(公元1065年)创建的司马温公祖茔香火院。神宗元丰八年(公元1085年)敕赐“余庆禅院”额,五间大殿系宋代原物,内奉彩塑金妆大佛三尊,高达3米左右,并配有彩塑韦陀、胁侍菩萨等,东西两侧为十六罗汉,均为宋塑。艺术精湛,造型传神,施彩绚丽,满堂生辉。 涑水书院:系司马光为家乡子弟所建学堂。现内陈列司马光手迹,《资治通鉴》各种版本,科举制度展,邵仲节艺术展馆等。 茔祠内还保存众多的北宋石雕,以及宋、金、元、明、清珍贵碑刻。如王安石撰文、书法家雷简夫书丹的司马沂碑,苏轼撰文并书石的司马光神道碑(又名杏花碑)以及明代时用宋制螭首(高1.8米)龟跌(高1.6米),宋哲宗篆额的“忠清粹德之碑”,均为历代金石学家视为珍品。
5.舜帝陵 舜帝陵庙始建于唐开元二十六年(738),后毁于元末战火中。明正德初(1506),乡人重建。但在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的大地震中又遭毁坏。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安邑县令吴愈再次重建。在清嘉庆二十年(1815)的大地震中又为瓦砾,仅存正殿。次年,在乡人王步洲等倡导下,重建舜庙。 舜陵坐北朝南,占地70亩,神道13亩,奉祀香火地17亩。沿舜陵外城遗址缘坡而上,即为神道,两旁夫妻柏夹道耸立。行百余步,进陵庙大门,便见到砖砌的方形墓冢,陵高3米,周围51米。陵前嵌有邢其任书写的“有虞帝舜陵”石碑,旁立“有虞氏陵”石碣1块。陵冢上槐相交翠,郁郁葱葱。 绕陵北行约三十米,即是皇城,又名离乐城。进拱形城门,内以戏楼、卷棚、献殿、正殿、寝宫为中轴线,东西两侧配以廊房及钟、鼓二楼,构造布局严谨,左右对称。主建筑正殿,建造于台基之上,重檐歇山顶,斗拱五铺作,面阔五间,进深五椽。殿内泥塑的舜帝坐像,头戴冕旒,身着衮服,神态庄严,栩栩如生。 正殿之后,原建寝宫三楹,内塑娥皇、女英像,昔已毁于战火。陵庙东南,旧时曾建大云寺,为守陵僧侣居住,亦称“守陵寺”,于解放初拆毁。
6.寨里关帝庙献殿 寨里关帝庙献殿位于山西省运城市盐湖区泓芝驿镇寨里村内,距市区20公里。该庙创建后历经战乱, 其他建筑早毁,仅献殿独存。献殿坐北朝南,面阔五间,进深四椽,单檐悬山顶。正面檐下施通圆木大额枋,其上施四铺作单下昂斗拱九朵。前檐的大梁放置在通面额之上,不与下面的立柱相对应。次间外的两根柱子略向中间靠近,皆为移柱造。从外观上看显得梢间较宽敞,而次间较狭窄,这种结构在古代建筑中较为罕见。
7.泛舟禅师塔 泛舟禅师塔,位于山西省运城市西北报国寺的遗址上,创建于唐长庆二年(公元822年),为一座保存完整的亭阁式的全国 名塔之一,圆形唐塔的典型实例、孤例。塔的铭文有自己特色,是从左到右排列竖写,在全国属于罕见,有着极高的艺术价值,体现了古代汉族劳动人民卓越的智慧和超凡的创造才能。
8.太平兴国寺塔 太平兴国寺塔矗立于运城市的安邑镇内东北隅,创建于唐贞观年间(627-640),原名南海塔。塔平面为八角形,原高86米,13级,现存71米,11级。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地震,塔从顶端裂至第七级,缝宽一尺有余。万历年间,在又一次大地震中,裂缝复合,是为奇观。经汶川地震以后处危险情况,有关部门用钢筋加固,但并没开始全面整修. 原建有太平兴国寺,塔属寺内禅师之墓塔,故又称“太平兴国寺舍利塔”,寺已不存。据《山西通志》载:塔建于宋嘉祐八年(1063年)。又乾隆年间《安邑县志》载:“明嘉靖乙卯地震从顶裂至七层,宽尺许,至万历间地震复合”。从现存塔的形制看,为宋代风格。塔为八角形楼阁式砖塔,原有十三层,高86米,现存十一层高约60米。塔内八边形空筒式,原有木楼板作为上下之隔层,惜已不存。平座与塔檐下均有砖雕斗栱承托,斗栱五铺作出双抄。塔体因多次地震裂缝较大,但塔身仍无倾斜。
9.运城关王庙/运城市博物馆 运城关王庙创建于元代,明正德六年(1511年)、嘉靖五年(1526年)进行过大修。庙址坐东朝西,现存山门、献殿、正殿与春秋楼。山门、献殿与正殿皆为明代建筑。献殿面阔三间,进深两间,单檐卷棚顶。献殿与正殿檐口几乎相接,正殿面阔、进深皆三间,后檐明间出抱厦一间,单檐歇山顶。 运城市博物馆是一所地方综合性博物馆,坐落在市内凤凰街与红旗西路十字路口的关王庙内。馆藏文物共计两万余件,其中有国家级珍稀文物如:汉代百戏楼、舞乐楼、明朝500斤重的大铜镜,新石器时期的玉琮、玉壁、玉环、玉柱及战国时期各种形式的魏国货币等国内价值量较高的文物。
10.池神庙 坐落在运城盐池北岸卧云岗上。座北朝南,背山临水,可俯瞰盐池湖水,远眺中条秀色。唐代宗李豫封盐池神为灵庆公,修建灵庆公祠,为地神庙的前身。明嘉靖14年重建神庙,主要建筑群包括前部的山门、过殿,中部并列三座戏台及东西配殿和套院,后部三座大殿并立,皆为重檐九脊十兽歇山式屋顶,雕梁画栋,精致壮观。
11.解州关帝庙 在世界168个国家和地区华人居住地都建有关帝庙,在数以万计的关帝庙中,解州关帝祖庙始建最早、规模最大、档次最高、保存最全, 被誉为“武庙之冠”,是关公文化的发源地和集散地。解州关帝庙创建于陈末隋初(公元589年),宋元到明清,随着社会各界对关公美化、圣化和神化的浪潮不断高涨,又对解州关帝庙进行了多次大规模 的修复、重建和扩建,基本恢复了历史原貌。目前关帝庙由结义园、祖庙和正在复修的关帝御花园组成,是一处中轴对称、前朝后寝的大型明清古建筑群。中轴线北端的主庙,是一个单元甚多而又层层展开的巨大建筑群落,主要由琉璃龙壁、端门、午门、御书楼、崇宁殿、刀楼、印楼、春秋楼和众多牌坊组成,是进行关公祭祀活动的主要场所。主庙内的主体建筑,规模宏大,气势非凡,雕梁画栋而又庄严肃穆,身临其境,不能不使人对关公肃然起敬。中轴线南端的东侧,建有“万代瞻仰”的石牌坊一座,中轴线南端西侧建有“威震华夏”木牌坊 一座。这两座气魄宏大的牌坊,向世人昭示着关公及关公文化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显赫地位,令人的敬仰之情油然而生。中轴线北端东西两侧,为基本对称的主庙附属建筑,如追风伯祠、长寿宫、崇圣 祠等等。春秋楼又名麟经阁,是寝宫的主体建筑,也是庙内最高建筑,通高二十三点四米。据志书载,该楼初建于明万历初,现存结构为清同治九年(1870年)重建之物。该楼面阔七间,进深六间,二层三滴 水,歇山琉璃楼顶;中部三间辟隔扇门,梢间砌墙环楼封护;中檐与下檐柱头额枋镂雕飞龙、孔雀、牡丹、寿星、羽神等图案,华丽美观,雕工精湛;三层檐下皆施华丽的层层斗拱,下檐斗拱五踩双昂 形制,龙首含珠耍头,甚为精至华美。楼内东西两侧,各有楼梯36级,可供上下。第二层上,有木制隔扇108面,图案古朴,工艺奇特。更有 “三绝”: 关帝夜读春秋塑像、八卦藻井、木刻《春秋》全 文,皆是关帝庙精华之作。
12.五老峰 五老峰原名五老山,位于山西省永济市市区东南16公里的中条山脉,是河洛文化早期传播的圣地,也是我国北方道教全真派的发祥地之一。《七鉴道书》称之为“道家天下第五十二福地”。 是道教文化名山,它与晋北佛教圣地五台山南北对峙, 齐名天下,与西岳华山遥遥相对,历史上素有“东华山”之称誉。
13.扁鹊庙 扁鹊墓位于今永济市虞乡镇清华村东,墓冢高约1.67米,周长约50米。墓旁有石羊一对、古槐1株。在墓东有扁鹊祠,祠内存碑最早者为明万历庚子《重修扁鹊祠记》。扁鹊祠分东西二庙,西庙最早,可惜西庙在抗日战争期间,遭日军战火所毁,仅存石狮1对及碑碣3通。
14.蒲津渡 蒲津渡是历史上的著名古渡口。考古发掘的蒲津渡遗址是唐开元十二年(公元724年)修建的“铁索连舟固定式曲浮桥”的遗迹。遗址附近还发现有明代石碑一通和石堤50米。发掘清理出来的蒲津渡遗迹有铁牛四尊,各长3.3米,高1.5米,重约50~70吨。每条铁牛旁各有一铁人,高约1.9米,重约3吨。南侧铁牛下还发现有铁板、铁柱,铁牛尾部立有铁制的七星铁柱7根。四大铁牛被誉为“世界之最”,在考古学、桥梁建筑、冶炼铸造、水文地质等学科领域,有着十分重要的研究价值。 蒲州古城遗址位于山西省永济市境西南约17公里处黄河东岸,传说中的舜都蒲板即此。引城始建于周时,以后屡有重建扩修,历为州治府治,中唐几为中都建制,为中国北方历史重镇。城周长约10公里,金元之交战争破坏严重,明清修葺颇多。1959年因三门峡水库建设,城内居民全部迁出,城砖剥揭几尽,但城坦土胎轮廓几乎完整保存,城内鼓楼及南、西、北门遗构清晰可见。1989年又从古城西门外出土唐代开元时所铸铁牛、铁人各四尊。
15.普救寺 普救寺位于永济市蒲州镇西厢村的塬上。[1] 普救寺始建于唐武则天时期,原名永清院,是一座佛教十方院。元代王实甫《崔莺莺待月西厢记》中说的“红娘月下牵红线,张生巧会崔莺莺”的爱情故事就发生在普救寺内。从1986年以来,新修复的普救寺,寺院建筑布局为上中下三层台,东中西三轴线(西轴为唐代,中轴为宋金两代,东轴为明清形制),规模恢宏,别具一格。从塬上到塬下,殿宇楼阁,廊榭佛塔,依塬托势,逐级升高,给人以雄浑庄严,挺拔俊逸之感。加之和《西厢记》故事密切关联的建筑:张生借宿的“西轩”,崔莺莺一家寄居的“梨花深院”,白马解围之后张生移居的“书斋院”穿插其间。寺后是一地势高低起伏,形成活泼的园林花园。园内叠石假山悬险如削,莺语双亭飞檐翘角。荷花池塘上横架曲径鹊桥,亭桥相接、湖山相衔。莺莺的“拜月台”掩映在青松翠柏、千竿修竹之中。 屹立在寺中的莺莺塔,不仅形制古朴、蔚为壮观,而且以奇特的结构,明显的回音效应著称于世。游人在塔侧以石扣击,塔上会发出清脆悦耳的“咯哇——”“咯哇——”的蛤蟆叫声,令游人连连称奇。据方志中称之“普救蟾声”,为古时永济八景之一。由于《西厢记》的问世,使得这个“普天下佛寺无过”的普救寺名声大噪,寺内的舍利塔也被更名为“莺莺塔”而闻名遐迩。而美丽动人的爱情故事,千百年来一直撼动着人们的心灵,使它成为蜚声著誉的游览胜地。
16.万固寺 万固寺位于山西永济西南的中条山麓,始建于北魏正光三年,原名“繇哉寺”,曾遭兵火焚毁,隋代复修,更名为万固寺,取“万年固”之意。时称“中条第一禅林”。
17.鹳雀楼 鹳雀楼,又名鹳鹊楼,因时有鹳雀栖其上而得名,位于山西省永济市蒲州古城西面的黄河东岸。始建于北周 ,由于楼体壮观,结构奇巧,加之周围风景秀丽,唐宋之际文人学士登楼赏景留下许多不朽诗篇,以王之涣《登鹳雀楼》最富盛名。1997年12月,该楼的复建工程开始,2002年9月26日,新鹳雀楼落成并开始接待游人。新建的鹳雀楼为仿唐形制,四檐三层。 鹳雀楼始建于北周时期(约在557—580年间),历经隋、唐、五代、宋、金700余年后,至元初成吉思汗的金戈铁马进攻中原,毁于兵,仅存故址。明初时故址尚存,后因黄河水泛滥,河道摆动频繁,其故址随之难以寻觅。人们只得以蒲州西城楼当作“鹳雀楼”,登临作赋者不绝。清初诗人尚登岸写道:“河山偏只爱人游,长挽羲轮泛夕流。千里穷目诗句好,至今日影到西楼”。
18.舜帝山 舜帝山森林公园位于永济市区中轴线舜都大道正南端,中条山历山山系舜帝山北麓,紧临市区,因相传舜帝曾在此山泉水源饮水而得名,加之是舜文化的发源地而名扬天下。舜帝山山水造化和谐,飞天大瀑布震撼人心,丁香花芬芳传情醉人,飞来石传颂母子情深”。舜帝山森林公园原始植被完好,山青水秀,鸟语花香,峰回路转,仙天气爽,诗情画意令人神往。人与自然和谐相融,仙和自我完美互通。一年四季,景色变幻无穷,雄险秀奇,景观多资多容。不同季节,不同时间,不同视点都会欣赏到不同的美景,经常登临,绝没有重复厌烦之慵。许多名人雅士,大加赞叹“暂看犹消病,频登会成仙”堪称清神洗肺的天然“氧吧”。直可谓“天上人间,人间仙境”。
19.合河遗址 芮城县黄河东岸的合河村附近。为河湖相沉积,东北高西南低,冲沟多作T字形,与黄河相接。在北起独头北构、南迄洞口南沟的长达13.5公里内,有石器地点十一个,石器分别发现于距地表20多米的红色土之下的砂砾石层和泥灰层中。合河遗址是目前华北地区已发现的最早的一处旧石器文化遗址,由于石器的一定组合特点代表一定的文化性质,故合河遗址被命名为“合河文化”;系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国内外考古学术界所瞩目。
20.西王村遗址 西王村遗址,位于山西省运城市芮城县,是新石器时代的古遗址。1960年,在黄城旁边考古发掘的仰韶文化晚期遗址——西王遗址出土的陶蚕蛹(陶蚕蛹标本长1.5厘米,宽高均为0.6厘米,蛹身上有横线纹五条),进一步提供了在同一时期嫘祖在这一带活动的实物例证。知名红山文化研究学者雷广臻教授撰文指出:“山西芮城西王村遗址出土的蛹形陶饰(或称陶蚕蛹)距今5000多年,相当于黄帝文化时期。”
21.西侯度遗址 西侯度遗址位于黄河中游山西省芮城县西侯度村。遗址高出河面约170米的古老阶地上。西侯度遗址是中国早期猿人阶段文化遗存的典型代表之一,遗址中带切痕的鹿角和动物烧骨的发现,昭示出他们已将“火神”征服在脚下,显露出“万灵之灵”的神韵。 西侯度遗址为目前中国境内已知的最古老的一处旧石器时代遗址,是目前中国最早的人类用火证据。1988年西侯度遗址被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2.风陵渡 风陵渡,在山西省芮城县西南端,距县城30公里,与河南、陕西省为邻。风陵渡正处于黄河东转的拐角,是山西、陕西、河南三省的交通要塞,跨华北、西北、华中三大地区之界。自古以来就是黄河上最大的渡口。 千百年来,风陵渡作为黄河的要津,不知有多少人是通过这里,走入秦晋。金人赵子贞《题风陵渡》就有一句:“一水分南北,中原气自全。云山连晋壤,烟树入秦川。”
23.金胜庄遗址 金胜庄遗址北依中条山,南临黄河,南北长约3000米,东西宽600米。文化层堆积厚1—3米,断面暴露有三层间隔7—14厘米的白灰面。地面暴露有大量的彩陶、红陶及夹砂陶片,采集有尖底瓶、钵、盆、罐、豆、鬲等器物残片。1987年曾出土一件完整的彩陶曲腹罐。纹饰分圆点弧形三角纹、绳纹、划纹及附加堆纹。还采集有石斧、石刀、石铲等。遗址为仰韶庙底沟类型文化。
24.广仁王庙 在山西芮城县城北4公里古魏城城垣遗址内,中龙泉村北的高阜之上,坐落着一座四合院形的庙堂建筑,它与永乐宫、古魏城、五龙泉、万仙泉形成了一个天然的文物群。 庙后条山葱翠,古堞峥嵘;庙前泉涌成溪,林木苍郁,这便是供奉龙泉之神“广仁王”的庙宇——广仁王庙。又因五龙泉水从庙基前涌出的缘故,当地群众也俗称其为“五龙庙”。
25.圣寿寺舍利塔 圣寿寺舍利塔,芮城县城北里许。创建于北宋天圣年间,明、清时[1] 曾予重修。现仅存宋建砖塔。塔呈平面八角形,十三层,高约48米。塔身锥形,逐级向内收缩,檐下砖雕斗拱,完全仿木结构形制,古朴苍劲。塔中空。直达顶层,各层原有楼板,可缘梯攀登、现已不存。塔内保存有部分宋代壁画,内容为佛、菩萨、供养人等,面形秀润,线条流畅,因焚香污染,色泽陈旧,但宋代画风尚清晰可辨。
26.古魏城遗址 古魏城遗址位于芮城县城北2.5公里,南北城墙在地面可见。古城东起柴涧村、铁家庄,西至后龙泉村、城南沟村,北至永乐宫北0.5公里,南至永乐宫门前,呈方形,周长4500米。残留于地面之上的城墙高出地面l—7米,城址宽度一般在13—15米之间。城墙版筑而成,古城东南、西北、东北三个城角保存较好,城外侧都有月牙状的夯土台。城内出土有东周时期的南、豆、罐、瓦等遗物,在城西柴涧村有西周晚期到春秋早期的墓葬群,出土过数批青铜器。
27.永乐宫 永乐宫,因故址在永乐镇而命名,又名大纯阳万寿宫。永乐宫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原址位于山西省芮城县永乐镇招贤村,现址位于芮城县城北3公里的龙泉村东侧。永乐宫始建于元代,施工期前后共110多年。宫殿内部的墙壁上布满永乐宫壁画。永乐宫的壁画满布在四座大殿内,壁画总面积达960平方米。《朝元图》描绘的是群仙朝谒元始天尊的情景:青龙、白虎两神为前导,南极长寿仙翁和西王母等八个主神的四周,簇拥了雷公、电母、各方星宿神及龙、蛇、猴等多位神君,另有武将、力士、玉女在旁侍奉,全图近300个神仙朝着同一个方向行进,形成了一道朝圣的洪流。在用色上,采用了传统的重彩勾填方法。
28.芮城城隍庙 芮城城隍庙位于山西省芮城县城永乐南街,俗称南庙。城隍是汉族宗教文化中普遍崇祀的重要神祇之一,大多由有功于地方民众的名臣英雄充当,是汉族民间和道教信奉守护城池之神。创建于北宋大中祥符年间(1008-1016年),明清两代多次修葺。1985年再次维修。建筑面积1590平方米,主要建筑有宋代大殿,元代享亭,清代的献殿、寝殿及配房。庙内有历代收藏的北魏、北周、隋、唐、宋、元、明、清的碑刻、造像、墓志铭98通,为珍贵史料。
29.东庄遗址 东庄遗址位于山西省运城市芮城县,为新石器时代遗址,面积20万平米。东庄村遗址于1955年被发现,1958年5、6月发掘,遗迹有灰坑、窑址、房址和墓葬等,出土有泥质红陶、灰陶及夹砂红陶片,器型有尖底瓶、敞口钵、双耳罐、深腹瓮等,石器有斧、刀、锛等,是研究仰韶文化重要的遗址之一。
30.大禹渡 大禹渡黄河风景游览区位于中华民族发祥地河东大地,地处秦晋豫三省交界处的芮城县县城东南黄河之滨,依崖傍水,风景宜人,占地面积450余公顷,具有悠久的历史遗存和故事传说,文化底蕴深厚,区域特色明显,1979年山西省政府批准对外开放,1986年开辟了国内首条黄河游黄金线路。近年来,在县委、政府建设国家级生态文明县、打造旅游强县的精神指引下,我们大力开发大禹渡黄河旅游事业,全力打造黄河根祖文化旅游产品,以大禹文化为灵魂、黄河游为龙头、佛教文化为底蕴,对景区进行了全方位的规划和项目建设,目前景区山青水秀,景观荟萃,优美的黄河自然风光与底蕴丰厚的大禹文化、佛教文化交相辉映,融为一体,已成为黄河中游一处独具特色的水利旅游圣地。
31.坡头遗址 坡头遗址位于山西省运城市芮城县,是新石器时代遗址,早期属庙底沟二期文化,晚期属龙山文化。坡头遗址发现于1955年,总面积近5000平方米。2004年,发掘清理墓葬262座,共出土玉璧、玉钺、玉琮等玉石器200余件。墓地的发掘被评为2004年中国考古十大发现之一。
32.流庆寺 流庆寺位于山西省平陆县洪池乡西张村南。创建于隋仁寿年间,初名为报德祠,是唐高祖李渊为报答秦琼救护之恩而建。宋时易名流庆寺。历唐、宋、金、明、清各朝,均有增修。现存的主体建筑——阁楼,分为上、下二层,底层面阔五间,进深四椽,二层面阔三间,进深两间,重檐歇山顶,四周有回廊,系明代建筑风格。其余三座大殿均为面阔三间,进深一间,硬山顶,系清代建筑风格。寺内存碑十余通,系唐、宋、明、清遗物。属“古晋八大寺”之一。
33.下阳城遗址 下阳城遗址位于山西省运城市平陆县西15公里的老城乡太阳渡村南,属于周代的遗址。该城筑于西周初期,属虢之重邑。城内现存城墙残基数段,共计长200余米。出土的青铜器有:编钟、鼎、簋、豆、壶、鉴、鏊、钺、车马器等,以及编罄、铜贝、包金贝、骨贝、铲币、布币、玉器等珍贵文物。遗址对于研究西周初期的社会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34.宝轮寺塔 宝轮寺塔,始为唐僧道秀所建,金大定十七年(公元1177年)僧人智秀重建,距今已有800余年。位于河南省三门峡市湖滨区陕州故城(陕县老城)东南部,原为陕州城内宝轮寺的寺塔,寺已早毁,唯塔独存。宝轮寺塔全称“宝轮寺三圣舍利宝塔”,俗称“蛤蟆塔”,现存四大回音建筑之一,因在塔旁击掌有蛤蟆式回音而得名。2001年被列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5.三门峡博物馆 三门峡市博物馆坐落在市内西部陕州风景区内,位于宝轮寺塔北侧,是在日本友人石川一郎先生捐资200万元的基础上,于1989年11月建成的一座综合性博物馆。该馆主要收藏三门峡地区出土的历史文物和自然资源标本,馆藏文物近3000余件,包括青铜器、陶器、玉器、铁器、瓷器等类别,向世人展示三门峡自古至今灿烂的文化遗产和丰富的资源。基本陈列有《三门峡市历史文化陈列》和《三门峡市矿产资源展》。《三门峡市历史文物陈列》是为展现古老的黄河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三门峡悠久的历史而举办的,分石器、商周、秦汉、唐宋4个部分。各个时代展出的展品均出土于三门峡地区。《三门峡市矿产资源展》分能源、有色金属、贵金属、黑色金属、非金属和矿泉水等六组,采用标本、模型、图片、制成品的陈列以及光、电等现代技术和表现手法,展现了三门峡丰富的矿产资源。
36.虢国博物馆 虢国博物馆是建立在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西周虢国墓地遗址上的一座专题性博物馆,占地10万平方米,是集文物陈列,遗址展示、园林景观为一体的国家二级博物馆国家AAAA级景区。虢国博物馆拥有5个基本陈列,为《虢国春秋—虢国文化史》、《虢宝撷英-虢国墓地出土文物精华》、《梁姬风韵—虢季夫人墓出土文物》、《车辚马啸—虢国车马坑遗址》和《国君觅踪—虢季墓遗址》。虢国墓地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唯一一处规模宏大、等级齐全、排列有序、保存完好的西周、春秋时期大型邦国公墓,总面积32.45万平方米,探明各类遗址800余处,己发掘的260多座墓葬中出土文物近3万件。尤其是90 年代发掘的虢季和虢仲两君大墓。因出止文物数量多,价值高和墓主人级别高,分别被评为1990年、1991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观之—。2001年4月,虢国墓地遗址被评为“中国20世纪百项考古大发现之一”。
37.安国寺 安国寺位于陕县西李村乡,距三门峡市约64公里。主体建筑群坐北向南,以火墙为界分前后两处院落。前院包括山门和前、中、后三重佛殿,另有经房、禅房、钟楼、东西莲池和石碑经幢等。后院有佛殿一重,石碣两块。还有寺院附属建筑多所。
38.庙上村地坑院 地坑院位于河南西部的陕县庙上村,村民们居住在地坑四合院里,繁衍生息,享受着平静的“地下生活”。在国家住建部首批公示的“中国传统村落”名录中,位于陕县西张村镇的庙上村榜上有名,也是河南省16处入围村落之一。这些建筑多建于清末、民国初年,有100多年的历史。现存的73座中,53座保存完好,20座经过整修,面貌焕然一新。
39.甘山 甘山国家森林公园位于三门峡市区南20公里处,总规划面积78.6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达98%,森林蓄积量50余万立方米,动植物资源丰富,森林景观独特。已建成森林游憩区、红叶观赏区、水上游乐区、蝴蝶谷景区和甘山文化区五个景区。公园以峰称奇,以谷显幽,以林见秀,以景迷人,境内最高峰甘露峰海拔1886.6米。园内文化底蕴丰厚;四季景观各具特色;负氧离子含量平均每立方厘米18000个,最高可达80000个,是中心城市市区的100余倍;户外拓展训练基地、青少年户外体育活动营地、山地自行车驿站和甘山滑雪运动中心远近闻名,是集休闲度假、户外运动、健康养生、科普教育为一体的生态旅游胜地。
|
| |
|